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- 把牛奶「存」在牛肚裡
有一位養牛的人,他養的牛,乳汁特別多,他覺得自己養牛的技
術比別人好,因此很驕傲,逢人便說:「我養的母牛能出很多乳汁喔
!」
有人說:「既然你的母牛乳汁那麼多,你應該展示一下啊!」
他洋洋得意地說:「當然可以!幾天後,隨便你們幾個人來,我
都能供應你們新鮮好喝的牛奶!」
為了多儲存一點,讓大家都可以喝到鮮美的牛奶,於是他趕緊去
擠牛奶;可是隔天卻發現,昨天的牛奶都酸掉了。
當時還沒有冰箱,無論怎麼收藏,都會很快酸掉。於是,他心想
:既然這樣,倒不如囤積在母牛的肚子裡,那就不必擔心了。他仔細
盤算,一隻母牛一天可以擠五桶牛奶,五天就有二十五桶,乾脆等五
天後再來擠。
這期間,他把小牛牽走,不讓小牛吃奶,又讓母牛一直吃草,增
加營養。五天後,他高高興興地要去擠奶時,卻發現一滴也擠不出來
!
就像人類哺育一樣,媽媽哺餵孩子母奶,如果孩子每天按時吃,
時間到了媽媽自然就有乳水,孩子也能吃得很飽;如果孩子幾天不吸
奶,媽媽的乳水就沒有了。牛也是一樣的情形啊!
※ ※ ※
人有無限的可能、無限的力量,但是有時會因一些想法或因素,
讓人面對工作時,想要「等一等」,當下不做,要累積多一點再一起
做。於是,工作囤積多了,簡單的事也變得複雜、不好處理;加上工
作累積到一定數量,就得特別挪出時間去做,無端增加工作時間。
更重要的是,人的力量也像牛乳一樣,當下不去利用的話,這分
力量是無法「儲存」到以後再用的。
所以「今日事,今日畢」,只要善於利用瑣碎的時間把事情隨手
做好,就能免除許多「後患」,不但利人利己,也是真正在享受人生
的使用權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
[+/-] |
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( 把牛奶「存」在牛肚裡 ) |
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
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
[+/-] |
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(牛兒團團轉) |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以前有位居士,在大陸的一座古寺裡修行。一段時間後,他心中生疑,懷疑自己選擇
學佛這條路對不對呢?懷疑自己有沒有修行的天分?懷疑是否真有佛的境界?
他也懷疑寺裡的出家人──看他們每天似乎都很悠閒、無所事事,到底有沒有在修
行、懂得多少道理?
有一天,他走出古寺,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綁在樹幹旁,牠想要離開,可是掙脫不
了,便一直繞圈圈。他心想,可以用這件事當題目來考一考寺裡的老師父。
他回古寺找老師父,問:「為何團團轉?」老師父答:「因為繩未斷。」他聽了嚇一
大跳,心想:「我看到那頭牛被繩子綁住,在那邊團團轉,但是老師父沒出去,為什
麼知道呢?」
老師父看到他表情驚慌,問說:「居士,什麼事讓你這麼震驚呢?是不是我答錯
了?」「不是,不是,您沒答錯。只是我所看到的,您應該沒看到啊!為什麼您能回
答出來呢?」
「那你看到什麼?」「我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綁在樹幹旁,沒辦法脫離、在那邊團團
轉,而您沒看到,竟然能回答出來。」
老師父笑了笑,說:「你問的是『事』,我答的是『理』;一理通就萬事徹,事理皆
圓融。你說的是那頭牛被繩子綁住;我答的是──你的心被『無明(註)』這條繩子綁
住,使你在煩惱中團團轉。」
居士聽了,趕快跪地求懺悔,他說:「我不該對佛法、對出家人抱著半信半疑的心
態。我信佛,卻懷疑是否真有佛的境界;我信僧,卻懷疑僧的品格、智慧;我信
法,卻沒有用心將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。雖然有信,但是起了疑惑,所以產生障
礙,無法精進。我應該把內心這條疑惑之繩剪斷,真誠地依教奉行。」
這故事雖然簡單,卻說明了「事理圓融」之理。內心無「疑」,心境明明朗朗的,看
事情就能看得真切,也才能信受別人所說的道理。
「疑」與「信」都由心生起,大家要好好地照顧自己的信心,莫要生疑;若能如
此,「道」就在我們身邊。請諸位要多用心!
註:無明──愚癡,不明白道理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
[+/-] |
證嚴法師說故事(教與學) |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- 教與學
在修行的道路上邁進,必須時時刻刻認真地學;想學就要有人教。但是倘若教者盡
心,學者不用心,也是無濟於事。
在佛教的經典中,有一則故事──佛陀成道初期,他不斷地到處教化,有段時間到舍衛
城的郊外,建了一座簡單的精舍。一些好樂佛法的年輕人紛紛前去聽聞教法。
當時有些人認為:印度的傳統宗教是崇高的婆羅門教,全國百姓都必須虔誠信仰才
對;現在又多了一個佛教,以及創教者──佛陀,實在令人難以接受;基於心中不
服,就抱著刁難的態度,常提一些問題來問難。
其中,有位年輕人問佛陀:「我所學的是數學,教的也是數學,數學有公式,要按照
規矩的教法來推算。請問佛陀,你在教導弟子時是否也按照『道』的順序?」
佛陀回答:「我教導弟子同樣順著『道』的原則,也順著『理』的規則。譬如,要馴
服一匹馬就要像馴馬師一樣,要將馬訓練得方向正確,其他的動作才能再繼續,這樣
馬將來上路時,方向才會正確。」
年輕人再問道:「你所講的涅槃境界,確實有那麼美的歸宿嗎?還有,跟隨你出
家、接受你調教的弟子當中,有人曾到達那種境界嗎?有沒有受了你的調教後,仍無
? k達到涅槃境界的人?」
佛陀回答:「確實有涅槃的境界,這是一種心靈寂靜、身心解脫的光明境界;至於是
否有人曾達到這種境界,我相信用功精進的人,一定能夠達到,至於未曾達到的人當
然也會有,不用心、懈怠不精進的人,當然無法達到這種境界!」
年輕人就說:「佛陀,你是人天的導師,為什麼跟隨你的人,有的能夠到達,有的卻
不能呢?」 佛陀就說:「年輕人,我問你,譬如有個人來問你:往舍衛國的路怎麼
走?你指引他走向一條到達舍衛國的路,但是假設這個人方向偏差而無法到達,你怎
麼辦?」
年輕人說:「他來問路,我已盡心指明方向和道路,如果他在某地有了偏差,那是他
自己不用心,我只是一個指導者,也無可奈何。」
佛陀說:「對呀!同樣的道理,我對弟子們也是盡心指導,至於弟子們能否用心聽
道,能否力行於『道』的正確方向,端賴自己的本分,我只是在修行道上的導師,一
個學佛的指導者。」
由此可知,教與學是互動的關係;教的人要盡心,學的人要用心。倘若只是做「經
師」還不夠,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則,當個「人師」,若能使「經師」、「人師」平
行,才是最好的示範。
在修行道路上,我深刻地體會到,學法必須很用心,假使用心不足,只是在經文上徘
徊,無法真正體會到心靈那份美的境界。輕安自在就在日常生活中,是在人與人之中
磨練出來的,所以離開人群就無法修練;在人群中才有煩惱可供歷練,才有機會學習
撥開煩惱,自明心鏡。
佛陀已經告訴我們要放下心靈的煩惱,在塵世中不要受煩惱污染,回歸清淨無染的本
?吽F所以,修行是不離開人群,也不怕面對煩惱,而是要時時多用心歷練、努力實
踐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